欢迎光临浙江格亚电气有限公司,交流接触器专业生产厂家 企业视频 | 格亚图片库 | 网站地图 | XML | RSS | 企业分站 | 网站TAGS

浙江格亚电气有限公司

格物致知,亚于天下专注于继电器行业15年,专业交流接触器厂家

服务热线

0577-62926966

13957717877

交流接触器知识
交流接触器系列的电磁兼容性(EMC):减少干扰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5-07-09 点击次数:
交流接触器作为电力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元件,其电磁兼容性(EMC)直接影响整个电气系统的稳定性 —— 既需减少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EMI),又需具备抵抗外部电磁干扰(EMS)的能力。若 EMC 设计不足,可能导致周围敏感设备(如 PLC、传感器、通讯模块)误动作,甚至引发控制系统瘫痪。以下从干扰源、传播途径及抗干扰设计措施展开分析。

一、交流接触器的电磁干扰源:为何会产生干扰?

交流接触器的电磁干扰主要源于电磁系统的瞬变过程触头分合的电弧现象,具体表现为:

1. 电磁系统的瞬变干扰(主要是线圈通断)

接触器线圈(交流或直流)在通电 / 断电瞬间,会因电磁能量的突变产生强烈的瞬变电磁场浪涌电压


  • 通电瞬间:线圈电感(L)会阻碍电流突变(U=Ldtdi),若电源电压骤升,可能产生短时过电压;

  • 断电瞬间:线圈储存的磁场能量(21Li2)无法瞬间释放,会在触点两端产生反向高压脉冲(可达数千伏),形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这种瞬变干扰的频率范围广(从 kHz 到 MHz),易通过电源线传导至电网,或通过空间辐射影响附近的低频电子设备(如模拟量传感器、通讯总线)。

2. 触头分合的电弧干扰(主要是高频干扰)

接触器触头在分断或闭合时,若电路中有电流(尤其是感性负载,如电机、变压器),会产生电弧


  • 电弧本质是气体电离的等离子体,其电流变化率(dtdi大),会激发高频电磁波(频率可达 10MHz 以上),形成辐射干扰

  • 电弧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电流波形畸变,产生大量高次谐波,通过电源线传导至电网,干扰其他设备(如变频器、PLC)。

二、减少干扰的核心设计措施

制造商通过电磁系统优化、触头灭弧设计、屏蔽与滤波等技术,降低接触器的 EMI,并提升其 EMS(抗外部干扰能力)。

1. 电磁系统:抑制线圈瞬变干扰

  • 低功耗线圈设计:采用节能型线圈(如交流接触器的 “AC/DC 通用线圈”),通过降低线圈电流(从传统的 50-100mA 降至 20-30mA),减少电磁能量存储,从而降低断电时的反向脉冲电压(传统线圈可能产生 2000-3000V 脉冲,节能线圈可降至 500-1000V)。

  • 加装吸收电路

    • 交流线圈:并联RC 吸收器(电阻 + 电容串联),利用电容吸收瞬变电压,电阻抑制电容充放电电流,降低脉冲幅值和频率;

    • 直流线圈:并联续流二管(反向并联在线圈两端),断电时为线圈电流提供回路,缓慢释放能量,消除反向高压。

  • 磁路优化:铁芯采用高导磁硅钢片,减少磁滞损耗;加入短路环(分磁环),降低交流线圈产生的电磁振动,减少因振动导致的磁场波动(振动频率约 100Hz,会产生低频辐射干扰)。

2. 触头系统:抑制电弧产生的高频干扰

  • 高效灭弧设计

    • 灭弧罩:采用陶瓷、耐弧塑料或金属栅片(如铁镍合金),通过冷却电弧(栅片将长电弧分割为短电弧,降低弧温)、吸附电弧中的带电粒子,加速电弧熄灭(灭弧时间从数十毫秒缩短至 5-10ms),减少高频辐射时间;

    • 磁吹灭弧:在触头附近设置永久磁铁或电磁铁,利用洛伦兹力将电弧推向灭弧罩深处,快速拉长并熄灭,尤其适用于大电流接触器(100A 以上)。

  • 触头材料与形状

    • 采用银钨(AgW)、银石墨(AgC)等耐弧材料,减少触头烧蚀(烧蚀会增加电弧持续时间);

    • 触头设计为圆弧形或指形,降低分断时的接触电阻突变,减少电弧产生的能量。

3. 屏蔽与滤波:阻断干扰传播路径

  • 电磁屏蔽

    • 线圈外侧包裹金属屏蔽罩(如铜箔、铁壳),将线圈产生的辐射电磁场限制在屏蔽体内(屏蔽效能可达 20-40dB,即干扰强度降低 100-1000 倍);

    • 接触器外壳采用导电材料(如镀锌钢板),并接地,形成法拉第笼,阻隔内部干扰向外辐射,同时抵御外部电磁辐射(如附近变频器产生的高频电磁波)。

  • 电源滤波

    • 在接触器电源输入端加装EMI 滤波器(由电感、电容组成的 π 型或 T 型网络),抑制通过电源线传导的高频干扰(如电弧产生的谐波),阻止其注入电网;

    • 线圈引线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单端接地,减少引线作为天线辐射或接收干扰。

4. 结构布局:减少内部干扰耦合

  • 接触器内部将线圈(强电磁干扰源)与辅助触头(弱电信号通路)物理隔离(间距≥5mm),避免线圈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干扰辅助触头的信号(如辅助触头连接的 PLC 输入模块,易受磁场干扰导致误触发);

  • 导电部件(主电路铜排)采用双绞线或平行排列,减少因电流变化产生的环路面积(环路面积越大,辐射电磁场越强),降低传导干扰的辐射能力。

5. 抗扰度强化:提升自身抗干扰能力

  • 绝缘强化:线圈与铁芯、主电路与控制电路之间采用双重绝缘(绝缘电阻≥100MΩ),抵御外部浪涌电压(如雷击、电网瞬变)的侵入;

  • 线圈抗浪涌设计:在线圈两端并联压敏电阻(MOV),当外部电压超过阈值(如 275V AC)时,压敏电阻迅速导通,吸收浪涌能量,保护线圈不被击穿;

  • 材料耐辐射性:外壳和绝缘部件采用抗紫外线、耐高频辐射的材料(如阻燃 ABS、聚酰胺),避免长期受电磁辐射导致的材料老化(老化会降低绝缘性能,增加干扰耦合)。

三、EMC 标准与选型依据

通用的 EMC 标准(如 IEC 61000 系列、EN 61810)对接触器的 EMI(发射)和 EMS(抗扰度)提出明确要求:


  • EMI 发射限制:通过传导发射(150kHz-30MHz)和辐射发射(30MHz-1GHz)测试,接触器产生的干扰不超过规定限值(如传导干扰在 1MHz 时≤60dBμV);

  • EMS 抗扰度要求:需通过静电放电(ESD,±8kV 接触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2kV 电源端)、浪涌(±1kV 线对线)等测试,在干扰环境下正常工作。


选型时,需根据应用场景的 EMC 要求选择认证齐全的产品:


  • 普通工业场景(如电机控制):选择符合基础 EMC 认证的接触器;

  • 敏感电子环境(如自动化生产线、医疗设备附近):优先选择低 EMI 设计的接触器(如施耐德 LC1D “TeSys Deca” 系列、ABB AX 系列),其内置 EMC 滤波器和屏蔽结构,干扰水平更低。

四、安装与布线的辅助抗干扰措施

即使接触器本身 EMC 设计优良,安装和布线不当也可能加剧干扰,需注意:


  • 接触器与敏感设备(如 PLC、传感器)保持足够距离(建议≥30cm),避免辐射干扰直接耦合;

  • 主电路(强电)与控制电路(弱电)分开布线,强电采用穿管屏蔽(金属管接地),弱电采用双绞线屏蔽线(屏蔽层单端接地);

  • 接触器金属外壳、屏蔽罩可靠接地(接地电阻≤4Ω),形成低阻抗干扰泄放路径;

  • 避免接触器频繁通断(如每秒通断次数>10 次),减少干扰产生的频率。

总结

交流接触器的 EMC 设计核心是 “抑制干扰源、阻断传播路径、提升抗扰能力”,通过电磁系统优化(线圈吸收电路、磁路设计)、触头灭弧技术(灭弧罩、磁吹)、屏蔽滤波及结构布局,减少对周围设备的干扰并抵抗外部干扰。在选型和应用中,需结合 EMC 标准、场景敏感度及安装规范,才能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稳定性,避免因干扰导致的误动作或设备损坏。